对于韩国男子演唱组合防弹少年团,相信国内的很多年轻人是喜欢的,他们在2020年8月10日时,因为促进韩美关系,而获得了“范佛里特奖”,当时这件事情一出,却还有很多人为其欢呼。
不得不说,有些人真的是很无知,大家知道“范佛里特奖”是什么吗?这个奖项是由美国非营利组织韩国社交协会,为纪念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军将领詹姆斯.范佛里特而设立的。
当年的朝鲜战场上,范佛里特丧心病狂的在43天的时间里,向志愿军占领的两个高地投放了190万枚弹药,高地的海拔甚至都被炸低了两米,无数志愿军战士为之付出了生命,这样的奖项实在不值得为其欢呼!
▲轰炸后的上甘岭
而今天要说的就是在范佛里特的狂轰滥炸下,成功存活下来的一位志愿军战士,他的名字叫蒋诚。
1928年,蒋诚出生在山城重庆的一个山村里,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度过的。看着支离破碎的祖国河山,年轻的蒋诚立志报效国家,于是他在21岁的时候加入解放军。
展开剩余88%这一年已经是1949年12月,随着成都解放战役的爆发,蒋诚拿起武器成为了11军31师92团1营的一名机炮连战士。
虽然蒋诚入伍时间短,只是战友们眼中的新兵蛋子,但是他却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所有战斗,他也从一名新兵逐渐的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。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,蒋诚跟随着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,踏入朝鲜战场。
▲志愿军入朝
此时的蒋诚因为表现优异,已经成为了机炮连的班长。虽然对手从腐败无能的国民党,变成了训练有素的美军,但是蒋诚依然屡建奇功。
随着上甘岭战役的爆发,志愿军迎来了入朝作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。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,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,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区域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,在这场战役中又出现了一个“惨绝人寰”的名词,便是范弗里特弹药量。
范弗里特弹药量是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,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,实施强烈压制和毁灭性打击,目的在于迅速高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,使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,最大程度地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数量。美军以每秒钟6发炮弹的频率,轰炸志愿军的阵地,所到之处寸草不生!
▲轰炸产生的弹壳
在美军的狂轰乱炸之下,志愿军往往会出现成编制的被震死在战壕里,这种场面是令人痛心疾首的。也正是因此,当那个韩国歌唱组合获得“范弗里特奖”,有粉丝还为之庆祝狂欢,这是不能被理解的。
好,让我们言归正传。
时间来到1952年10月14日这天,美军发动了金化攻势,凭借着漫天的炮火以及空中的绝对压制,美军在志愿军防线的正中央撕开了一个口子。地理位置无比关键的537.7高地首当其冲,此处高地是扼守整个阵地的咽喉,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。
之前坚守在537.7高地上的志愿军部队,已经连续作战半个多月,不但武器弹药消耗殆尽,而且他们已经断水断粮11天了。
▲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战士
眼看着高地就要失守,在这个关键时刻,蒋诚所在的92团成功抵达战场。来不及休息,这支部队迅速投入战斗。
而蒋诚所在的连队,得到的命令是负责正面防御,压力是非常大的。这个连队只有一架重机枪,枪手是蒋诚,连长经过考虑之后,把蒋诚安排在了阵地的最前沿,此处是火力最有效的位置。
虽然这个地方可以有效地杀伤敌人,但蒋诚无疑是最危险的一个人。如果说其他战士的生存几率有50%的话,那么蒋诚的生存几率可能就是零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蒋诚凭借着冷静的头脑以及过硬的技术,将愤怒咆哮着的机枪里的子弹射向了对面的敌人。经此一战,蒋诚一共打死400多名敌军,而且还摧毁了敌人的重机枪一挺,这样的战绩绝对是非常显赫的。
▲老战士蒋诚
然而在战斗过程中,一架敌人的飞机从低空俯冲了下来,紧接着一颗炸弹就落在了蒋诚的身边,顾不上查看身上的伤势,蒋诚连忙抠动手中扳机,朝着敌人飞机的头部狠命射击。当敌人的飞机从他的头顶飞过之后,蒋诚又抱起重机枪,对着飞机的尾巴一顿猛射。
让蒋诚没想到的是,凭借着手里的重机枪,他竟然把这架飞机打得冒了黑烟,很快飞机便坠毁了。这在战争史上绝对是一个小奇迹了,凭借机枪打下敌人的一架飞机,好像只有在那些不靠谱的抗日神剧中才能出现。
击落敌人飞机之后,蒋诚开始查看自己的伤势,一看不要紧,无论是蒋诚还是身边的战士,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。那颗炸弹爆炸之后,弹片向蒋诚飞来,在他的肚子上划出了一道又深又长的口子。别说鲜血直流了,连肠子都流了出来。
▲老战士身上的伤疤
当时的上甘岭,是没有军医为蒋诚治疗的,于是杀红眼的蒋诚不管不顾,用手硬生生地把肠子塞回到肚子里,然后抱起重机枪继续战斗。直到打退敌人的冲锋,战士们才硬性地把他抬到坑道里进行抢救。好在,蒋诚捡回了一条命。
上甘岭战役结束之后,蒋诚凭此一战歼敌400多人,摧毁一挺重机枪,打下一架飞机,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一等功。除此之外,志愿军政治部,司令部还给蒋诚的父亲寄出了一封立功的喜报。
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,在抗美援朝期间,只要是在前线立下大功的战士,政治部和司令部都会给他的家人寄上一封立功喜报。
当然了,蒋诚是没有见到这封喜报的,他的家人也没有见到,这是为什么呢?别着急,我们下面会说。
▲蒋诚立功喜报
时间来到1955年之后,蒋诚复员返乡,按理来说这绝对是英雄凯旋。但是当蒋诚回到家乡后,却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,无论是家人还是乡亲,都只知道他是一个复员军人,没有人知道他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。
而且当地政府也没有为他安置工作,待遇津贴补助等也统统没有。面对着这样的局面,蒋诚没有抱怨,也没有去找上级申诉,只是拿起了锄头,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。
蒋诚所在的隆兴镇盛产蚕丝,而他又擅长养蚕,于是便被隆兴镇聘请为当地蚕丝站的技术员,其编制只是一个临时工,工资少的可怜不说,即便是干到退休也没有任何的津贴和补助,更不用说退休金了。但即便如此。蒋诚依然没有抱怨,每天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地忙活着。
▲蚕
对于蒋诚的身份,他的弟弟是知道的,弟弟曾经劝他去找政府汇报一下情况,不要求安置工作,给个正式工的身份也可以啊。然而蒋诚却说:我是一名党员,我不能给组织添麻烦。
也正是因此,蒋诚在临时工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。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,他的家庭也曾贫困到无法想象,孩子们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,吃得也不好。然而即便如此,蒋诚依然没有丝毫抱怨,更没有向上级反映过任何的困难。
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英雄,当时间来到1988年时,蒋诚已经60岁。这时他所在的合川县组织修订县志,很多被历史尘封的档案都被翻了出来。
▲蒋诚荣获的军功章
在整理档案时,工作人员王爵英发现了一份《革命军人立功喜报》。喜报上说了这样一句话: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,批准记一等功一次。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,全家光荣。
看着喜报,工作人员王爵英有些疑惑,这样的喜报为什么会尘封在档案馆里呢?然而当她翻过喜报时,发现了背面的一行字:由8区退回,查无此人。
意思很明显,这封喜报并没能送到蒋诚的家里,邮递员没找到这个人,于是便把它退回了县邮政局。从此之后,这封喜报便被扔在这里,无人问津。
作为县政府的工作人员,王爵英觉得自己有必要把这份喜报物归原主,于是她找到了喜报的投送地址,写的是: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。
▲
既然邮递员没有找到地址上的这个人,说明地址有可能是错误的。于是王爵英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想法,是不是寄邮件的人,因为粗心把地址写错了呢?
因为在合川县不但有一个兴隆乡,还有一个隆兴乡。王爵英没有犹豫,立刻找到了她在隆兴乡的一个朋友,问他认不认识蒋诚这个人。而王爵英找的这个朋友,竟然是蒋诚的弟弟,在向有关单位以及当事人核实之后,蒋诚的真实身份终于大白于天下。
这个在合川县隆兴乡蚕丝站工作了33年的临时工,竟然是志愿军上甘岭战役中的一级战斗英雄!后来经过县里研究决定,他们给予了蒋诚正式工人的身份,享受全民职工待遇。时至今日,这位为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依然健在。
▲老战士蒋诚
2019年7月30日,重庆日报上刊登了一篇《传奇老兵永不褪色》的英雄事迹,讲的就是老英雄蒋诚。而且在这一年的9月,老英雄也入选了中国好人榜。
虽然那封喜报迟到了33年,但它最终还是来了,不是吗?
发布于:河南省